预约热线:

0527-84397888

景区文化

宿迁三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2月12日,总注册资本2.5亿,隶属于宿迁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国有全资子公司。定位为集旅游项目投资管理与开发建设、旅游观光服务、住宿餐饮服务、运营管理等为一体的旅游企业。

公司下辖全资二级子公司3个,分别是宿迁三台山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宿迁原乡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宿迁森林高尔夫球场服务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以来,紧紧围绕观光休闲度假转型发展目标,依托三台山天然的自然资源优势,先后打造了衲田花海、民宿酒店、儿童乐园以及三台山国防园等特色产品,秉承游客至上、敬业担当、创新共享的价值理念,致力于创造极致化的文旅产品和服务,努力将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具有标杆意义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目前,先后荣获全国书画创作中心及写生基地、中国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中国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国字号”品牌,获得全省十大新景区、十条新线路、江苏最美跑步路线、省十大最美赏花地、省自驾游基地、省森林步道等多项省级荣誉。

地址:宿迁市湖滨新区三台山大道与新站路交汇处,值班电话:80986360。

一、神话传说


1、三台山名字由来


timg.jpg三台山海拔73.4米,为宿迁市区之最,是因三个紧密相邻的山峰组成而得名。关于三台山名字的由来,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三台山是八仙之一张果老训驴时三鞭子抽出来的。有一天,张果老云游四海归来,偶遇铁拐李,二人在泰山顶上攀谈,他的神驴趁二人谈兴正浓,甩开四蹄,奔向人间,四处游花看景。等到张果老和铁拐李分手再来找时,神驴已不见了踪影。他掐指一算,知道神驴跑到骆马湖附近的山上,立即动身寻找,从山东泰山奔马陵山一路找来,直追八百里,来到这里时,见他的神驴正在赏花吃草,气得大叫一声:孽畜还不跟我回去!神驴听到主人声音,知道大事不好,急待要跑,却被张果老用力捉住,狠抽三鞭。神驴连蹦三蹦,不料将山头踢踏成三个台子,故以“三台山”传名至今。

 

 

2、女娲补天——紫石


1597897554.jpg紫石是三台山特有的地质,属较坚硬的石英紫石。这紫石相传为当年女娲用来补天的石头,故事是这样的:水神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触不周山,致使天柱折断,于是山林起火,洪水喷涌,猛兽肆虐。看到人类受苦,女娲很是不安。怎样才能把这折断的天柱接起来,把天上的破窟窿补起来呢?一天,她来到宿迁三台山,坐在山石上歇息,忽然看到两蚂蚁在打架,一只被打断了腿的蚂蚁,衔起断腿逃走,女娲出于好奇跟着看。只见那只逃走的蚂蚁来到有赭色又带有翠绿石块的山旁,咬破这些赭色、翠蓝的石头,将石粉往伤口上抹,不一会竟把断了的腿粘上去接好了。于是女娲大量采集这些石块,架起火来熔化成浆,用它来修补天柱,果然把天给补好了。大地又焕发了勃勃生机,人们又重新过上安乐的生活。后来,有专家来察看,发现石块里含有铜的成分,每当东方的天空中出现彩虹时,当地人就会说:“那块天空就是女娲娘娘炼我们三台山的紫石补上去的。”而在我们景区山林里有一个炼铜的作坊遗址,相传为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

 

3、相思湖


1597898235(1).jpg相思湖区域是森林公园的原有部分,相思湖占地128亩,湖水四季清澈透明,得名相思湖是因为这风景如画的相思湖边,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说东海龙王最小的女儿小龙女到三台山游玩,爱上了人间的书生,但是遭到了龙王的反对,东海龙王令雨神降雨淹死书生,小龙女奋不顾身救了书生,自己却被龙王困于湖底。书生已去,龙女隐身,只有山泉流淌不休。痴迷爱情的小龙女,两只眼睛便化作两个泉眼终年流泪不止,泪水经山神呵护,已是愈发澄澈。这场人神之恋,虽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也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的永恒奇缘。人说相思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有道是“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相思湖就因此而得名,这湖虽小却也是 “有龙则灵”。


4、天和塔


drh.jpg各位来宾,在相思湖畔,那万绿丛中高高地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宝塔,就是三台山天和塔。
据当地老人们传说,三台山历史上曾有过一座宝塔,名叫“飞来塔”。至于塔建于何时,毁于何种原因,已无从查考,志书上也无记载。为什么叫“飞来塔”呢?这里传说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泗水河龙王要去东海龙宫会友,途径宿迁发现马陵山挡住去路,甚为恼火,决心将马陵山夷为平地,开一条新路。马陵山上的山神、土地和老百姓知道了,个个吓得心惊胆颤,哭声惊动了夜游到此的楚霸王的英灵。楚霸王见大家如此悲伤,便问:“为何事啼哭?”
山神、土地见了楚霸王,急忙如实作了禀报,并恳求楚霸王快给家乡父老想想办法,楚霸王问:“如何能抵挡住泗水河龙王呢?”
山神、土地回答道:“俗话说‘宝塔镇河妖’。只是“时间紧迫,一时怎么能造成呢?”楚霸王想起刚才云游乌江时,看到乌江口不是有一座七级宝塔吗?先把它借来救救急,镇住泗水龙王再说。于是,楚霸王立即赶赴乌江口,运动神力,将乌江口的一座七级宝塔搬到了宿迁,安放在三台山上。天亮了,人们见山上一夜之间忽然矗立起一座七级宝塔,都感到稀奇,便给塔起了个名字叫“飞来塔”。
泗水河龙王被镇住后,楚霸王便又将七级宝塔搬回乌江口,之后,这里便留下一个“飞来塔”的传说。


5、八仙洞


在三台山东南麓,距天和塔不远处,半山腰上有个长长的岩洞,洞口宽约一米多,幽深莫测,这里便是仙人洞也称八仙洞。
八仙洞内比较黑暗幽深,来此游玩需自带手电筒:洞高不到两米,宽仅一米多,但很长,从前到后足足有三百多米的距离。长长的岩洞像个地下走廊,弯弯曲曲,蜿蜒向前,每隔一段,便会有一处内壁洞口,长约两三米,里面坐着大大小小的神像泥雕,面前摆放着香炉。昏黄的灯光下,一座座神像显得幽灵神密,莫不可测,站在这座长长的洞口里面,说话有回声,若敲击洞壁,也会有轻微的回响。
相传这个洞是张果老自来三台山之后,看到满山青翠,湖清水秀,被此处湖光山色迷醉,回到仙境后,常与众仙谈及此处大加赞赏,邀众仙与他一起游玩。随即携众仙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蓝采和、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一起游览三台山。所到之处令人心旷神怡,众仙皆赞此处风景绝佳,胜似仙境。何仙姑说以后要常来此游玩,只可惜没有歇息之处。于是,她提议建造一个小憩场所,众仙一致赞同。众仙各显其能,施展神功,开凿了山洞,故名“八仙洞”。
传说很美,各位游客您相信有神仙吗?若说有,这个神也一定是人民群众,因为三台山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1946年12月中旬,由陈毅、粟裕指挥的声势浩大的宿北战役,以消灭敌军整编六十九师辖三个半旅的辉煌战绩,开创了解放战争初期全歼国民党正规军整师的先例。发生在范围内的三台山阻击战就是宿北战役的组成部分,以一个连的兵力抵住了敌军一个师的多次疯狂进攻,这个山洞就是那个时期建成的防空洞。洞内壁垒坚实,可容两人并行,通风透气,冬暖夏凉,有天然空调室之称,难怪仙人乐意到此,有探险精神的朋友可顺着山中林荫小道深入山林中探寻,是大家访幽觅静的好去处。


三仙洞


在三台山东南麓,距天和塔不远处,半山腰上有个长长的岩洞,洞口宽约一米多,幽深莫测,这里便是八仙洞,也有传说是“三仙洞”,相传洞的石壁中有蟹、蛇、蛤蟆三种仙物聚居,因而得名。
相传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于康熙九年游此仙洞,作《三仙》收入《聊斋志异》,《聊斋》三仙篇记载有个书生去金陵赶考,经过宿迁县时,路过三台山,遇到三个秀才,言谈超逸旷达。书生便买来酒,请他们聚谈。三个各自介绍自己的姓名,一个叫介秋衡,一个叫常丰林,另一个叫麻西池。四人开怀痛饮,十分快乐。一直喝到天黑,介秋衡说:“我们还没尽东道主之谊,先叨扰客人一顿丰盛的酒宴,实在于理不当。我们住的地方距此不远,请客人前去住宿"。常麻二人也站起身,拉着书生,叫上仆人一块前去。


到了县城北山,忽然看见一座院落,门口绕着一道清溪。进入家门,见房屋甚是整洁。三秀才喊小童掌上灯,又叫人安排下书生的随从。麻西池说:“过去都是以文会友。现在考期临近,不能虚度了今夜。我有个主意,咱们拟四道题目,用抓阉的办法,每人抓一个,文章完成后方可喝酒”。大家都同意,分别拟个题目。写下放到案几上,每人抓一个后就在案几上构思写作。二更没完,四人都已脱稿,互相传换着品评。书生读了三秀才写的文章,佩服至极,草草抄下藏到怀里。这时,主人拿出好酒,用大杯劝客,书生不觉大醉,主人便领他到另一座院子里住下,书生醉得来不及脱鞋,穿着衣服倒头便睡下了。
第二天,书生一觉醒来,红日高照,四下一看并没有房屋,自己和仆人睡在山谷里,心中大惊。见旁边有个深洞,水从洞里缓缓流出,惊讶得不知怎么办好。看看怀里,三篇文章都在。下山询问当地人,才知道那洞叫“三仙洞”。洞中有蟹、蛇和蛤蟆三种仙物,最灵验,经常出洞游逛,人们往往会碰到他们。书生进了考场,三个题目都是三仙写的文章,书生就因此高中了解元。


6、竹林人家


三台山地处江苏北部,界于黄淮之间,虽属温湿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但很少生长竹子。三台山的竹海是怎么形成的呢?说起来这事还与八仙中的张果老有关呢。
相传,张果老随同八仙去天宫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因多贪几杯喝醉了酒,回来把自己的坐骑小神驴也给弄丢了。他四处寻找,寻觅到南海观世音那儿也没有找到,自己觉着跑累了,就在观世音的紫竹林里拔根青竹当驴骑。后来,他掐指一算,才知道神驴跑到宿迁的三台山来了。他到了三台山,逮住了神驴,随手便把青竹丢在了山坡上,不料这根青竹竟在三台山上入土生根发了芽,长成了一片茂密的竹林,且越长越旺,遂长成了一片浩瀚的竹海,世代相袭,繁衍至今,成了三台山风景名胜区著名的一大景观。


7、神奇的罗蛛墩


在美丽的三台山深处,有一片茂密的竹林。沿着竹林中的青石小路向北步行100米,有一个巨大的汉代古墓。因为它形状酷似蜘蛛,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蜘蛛墩,也叫罗蛛墩。
传说,汉代的时候,当地有一个叫陆生的年轻人十分好学,但苦于家庭贫困,买不起灯烛,每到夜晚,他都到附近山上借着月色读书。说也奇怪,每当陆生到山上读书的时候,月色就会变得分外皎洁,比灯烛还要明亮。而且无论寒夏,都没有蚊蝇虫蛇来侵扰。


28岁这年,陆生因才华出众,被选送到京城做了京兆尹。临上任前,陆生又来到山上的竹林里散步,刚刚走到以前读书的石头旁边,就看到眼前红光一闪,一个慈祥和蔼的青衣老者擎着一盏油灯站在了他的面前。陆生连忙向老者施礼。老者微微颔首,笑着对他说:“小伙子,天道酬勤,你今日终于功成名就,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但要记住做官一定要清正,切不可做违背良心的事。如果遇到什么烦心事,不妨到这里来散散心,相信会对你有帮助的。”说完,老者把手中的油灯交给陆生,一眨眼就化作一缕青烟,飘然而去了。


陆生非常诧异,回到家后,他赶紧把那盏油灯放在显要位置,并且嘱咐家人,不管何时,都要添满灯油,切不可让它熄灭。


来到京城之后,陆生牢记老者嘱托,坚持做官清正廉洁,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但由于陆生不畏强权,为官清廉得罪了不少朝中权贵,屡次遭到奸臣们的毁谤。恰逢此时,陆生的父亲因身患重病生命垂危,于是他就干脆告了假,回乡侍奉父亲。
由于父亲年事已高,病情日益严重,陆生不得不提前请风水先生给父亲选墓穴,但一连选了几个地点都不太如意。这一天,陆生来到三台山,当路过那块石头旁时,那个青衣老者又出现了,他告诉陆生:“这里就是绝佳的风水宝地!但是要在此处安葬先人必须出现头戴铁帽、扁担开花、鲤鱼打鼓之征兆,方可保佑子孙后代一帆风顺。不知道老先生有没有这样的福分。”说完,老者就化作一缕青烟,飘然而去了。


几天后,陆生的父亲去世了。按照青衣老者的指点,陆生在三台山为父亲掘好了墓穴,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吉时安葬。正午时分,一个乡下人从街上买了一口铁锅顶在头上来看热闹。一个农夫也从山上砍柴路过此地,他扛着一根竹木扁担,扁担的一头插着一把刚刚采来的野花。一只鱼鹰从湖边衔着一条鲤鱼经过这里。这时,乐手突然吹起了哀乐,鱼鹰受到惊现,一张嘴,口中的鱼正好落到鼓面上。看到三个征兆都已经出现了,风水先生一声令下,陆生父亲的棺椁就顺利葬了下去。说也奇怪,添好土后,这个墓就越长越大,高高耸出地面三四米,而且形状十分像蜘蛛,所以当地人就叫它蜘蛛墩,也叫罗蛛墩。后来,陆生回京后,仕途十分顺利,一度做到当朝一品大员,而且其后世子孙也出过不少人才,据说连大诗人陆游都是他的后裔呢!


罗蛛墩不仅庇佑着陆家后世子孙,而且也是当地普通群众心目中的神墩。据说很久以前山脚下有一个姓赵的贫苦农民,有一年,他的儿子成亲了,按照风俗,应该摆上几桌酒席,宴请当地乡绅和众邻里,但是赵老汉家里穷,实在拿不出钱租赁桌椅、碗筷等器具。但是如果不这样做,不仅邻居乡绅取笑,而且儿媳妇家还要取消婚事。这可把赵老汉难为坏了。这天晚上,他坐在罗蛛墩前长吁短叹,喃喃自语:“老天你睁睁眼,帮帮俺穷老汉一把,借我一些碗碟家伙,让我度过这一关。”话刚说完,突然感觉眼前一亮,只见面前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餐具,一个青衣老者笑眯眯地对他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度过难关,一柱清香。”说完就不见了踪影。赵老汉赶紧回家喊来老伴和子女,把这些东西运回家。儿子婚事办完以后,他又及时把碗碟家伙送还到罗蛛墩前,并烧了一炷清香谢恩。说也奇怪,一炷香刚刚烧完,赵老汉归还的那一车碗碟就不见了,眼前只有香火的余烟还在袅袅飘散。


从那以后,附近贫苦百姓只要需要,就可在罗蛛墩借到各种餐具。这个消息被地主老财孙二歪知道了,他命令家中长工套上大车,来到罗蛛墩前,准备把这些餐具都拉回家,独自占有。说也奇怪,这孙二歪怎么求,也出现不了餐具。而且从此以后,不论什么人到罗蛛墩来借餐具都不灵验了。大家都说,是孙二歪的贪心触怒了神灵。


现在三台山的护林工人董光础一直在罗蛛墩附近居住,他说这里经常有蛇出没,但从不伤人。而几十年前,也曾有人对罗蛛墩进行挖掘,刚刚挖到一半,就发现土壤中全部是一条条的大蛇,它们一层层地盘在那里,就像一个个卫兵护着这座汉墓。后来挖掘工作不得不停止。当时土中曾经发现几块汉砖,上面刻着一些奇怪的文字,但是连当时学识最渊博的考古工作者也无法识别。目前这座汉墓还静静地耸立在三台山竹林中,看来,它的神秘面纱还要等待科学家考古才能真正揭开。


二、历史典故


1、青墩遗址


青墩遗址的文化层近两米,上为汉代文化层,下为西周文化层。


青墩,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从地下出土的大量陶器制品看,约4000到50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仅发明了陶器而且大量生产和使用了陶器。一般来说,制陶工艺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龙山文化的分布情况看,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安东北部、江苏北部均在龙山文化带范畴之内。龙山文化,是1928年我国的考古专家在山东省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发现的,龙山文化的年代处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末期,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龙山文化不仅范围很广,而且在器的制作技术等方面都比大汶口文化有了较大的进步,它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着,最后代替了大这口文化。
据《宿迁县志》记載,青墩有60厘米厚的汉代文化层,下有1米厚的西周文化层,面积约8000平方米,青墩遗址对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铸造技术、工艺技法等起到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青墩遗址于1963年被宿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上有西周至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丰富。在这里发现有汉代冶铸密炉遗迹6一7座,同时还有房屋建筑、灰坑、沟、灶等遗迹,据专家推断,此处冶铸遗址可能为汉代的“官工”手工作坊,是省内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汉代手工冶铸遗址,在发掘遗址内还出土了楚国的蚁鼻钱、汉代五铢钱、青铜带钩、司南佩等遗物,以及大量的陶器、板瓦、瓦当等建筑构件。诸多发据进一步证明了青遺址内涵的丰富,明断了青墩遗址为一处大型的汉代冶铸遗址,是战国至汉代的江苏北部一处重要生产和生活场所。


历史发展到了一个伟大的朝代一一唐代。唐代曾在青墩这片土地上建起庞大的军营,著名的军事将领薛仁费就曾驻扎过这里,在这里操练军队,2000年7月在青墩文化遗址上发掘出两把青铜剑,一把戈,经专家鉴定,此剑为唐代工匠所铸。境内还挖出过许多海螺、海蚌,证明这里在远古时代是海底世界的一部分,这也印证了“沧海变桑田”这句谚语。


据民间传说,薛仁贵征东时曾在青墩挖了72口深井,这一历史疑问随着近20口古井的被发现,得到了有力证实。2001年5月,青墩村民在取土烧砖时,在距地表1.5米深处又发现一口古井,从中挖出铜镜、马骨等物,经鉴定为唐代遗物,进一步证明了驻军的存在及72口井之说的可能。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曾动用先进设备,妄图从地下挖出宝贝,尤其对72ロ古井,更是兴趣盎然,他们逼迫村民挖地三尺,村民故意挖错地方,日军见挖土无果失望的走了。


在衲田最北端有一座西汉古城遗址。古城北有清凉院,相传为唐代入侵者盖苏文扎营地。古城西侧曾于1996年出土一古棺,棺内有头盔、护心镜、铁剑、铜茶壶等,充分证明了此处为古代兵家麈战之地。
著名的宿北大战也在此处打响。1946年12月,我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发起宿北大战,以一个连的兵力凭借三台山的有利地形,全开国民党整编六十九师三个半旅和第一师一部,计21000余人,开创了解放战争初期全歼国民党正规军整编师的先例,成为我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青墩遗址的文化层近两米,上为汉代文化层,下为西周文化层。


青墩,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从地下出土的大量陶器制品看,约4000到50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仅发明了陶器而且大量生产和使用了陶器。一般来说,制陶工艺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龙山文化的分布情况看,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安东北部、江苏北部均在龙山文化带范畴之内。龙山文化,是1928年我国的考古专家在山东省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发现的,龙山文化的年代处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末期,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龙山文化不仅范围很广,而且在器的制作技术等方面都比大汶口文化有了较大的进步,它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着,最后代替了大这口文化。
据《宿迁县志》记載,青墩有60厘米厚的汉代文化层,下有1米厚的西周文化层,面积约8000平方米,青墩遗址对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铸造技术、工艺技法等起到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青墩遗址于1963年被宿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上有西周至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丰富。在这里发现有汉代冶铸密炉遗迹6一7座,同时还有房屋建筑、灰坑、沟、灶等遗迹,据专家推断,此处冶铸遗址可能为汉代的“官工”手工作坊,是省内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汉代手工冶铸遗址,在发掘遗址内还出土了楚国的蚁鼻钱、汉代五铢钱、青铜带钩、司南佩等遗物,以及大量的陶器、板瓦、瓦当等建筑构件。诸多发据进一步证明了青遺址内涵的丰富,明断了青墩遗址为一处大型的汉代冶铸遗址,是战国至汉代的江苏北部一处重要生产和生活场所。


历史发展到了一个伟大的朝代一一唐代。唐代曾在青墩这片土地上建起庞大的军营,著名的军事将领薛仁费就曾驻扎过这里,在这里操练军队,2000年7月在青墩文化遗址上发掘出两把青铜剑,一把戈,经专家鉴定,此剑为唐代工匠所铸。境内还挖出过许多海螺、海蚌,证明这里在远古时代是海底世界的一部分,这也印证了“沧海变桑田”这句谚语。


据民间传说,薛仁贵征东时曾在青墩挖了72口深井,这一历史疑问随着近20口古井的被发现,得到了有力证实。2001年5月,青墩村民在取土烧砖时,在距地表1.5米深处又发现一口古井,从中挖出铜镜、马骨等物,经鉴定为唐代遗物,进一步证明了驻军的存在及72口井之说的可能。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曾动用先进设备,妄图从地下挖出宝贝,尤其对72ロ古井,更是兴趣盎然,他们逼迫村民挖地三尺,村民故意挖错地方,日军见挖土无果失望的走了。


在衲田最北端有一座西汉古城遗址。古城北有清凉院,相传为唐代入侵者盖苏文扎营地。古城西侧曾于1996年出土一古棺,棺内有头盔、护心镜、铁剑、铜茶壶等,充分证明了此处为古代兵家麈战之地。
著名的宿北大战也在此处打响。1946年12月,我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发起宿北大战,以一个连的兵力凭借三台山的有利地形,全开国民党整编六十九师三个半旅和第一师一部,计21000余人,开创了解放战争初期全歼国民党正规军整编师的先例,成为我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三台山的帝王缘


三台山不仅是古代兵家征战的战场,还是风景秀丽游览胜地;这里有着说不清的神话故事,还有着几代帝王的不解之缘。
汉代司马迁《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名籍,字羽,秦下相人也。下相,即今宿迁市。宿迁城南二里梧桐巷的项王故里,便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项王故里的项王手植槐历经2000多年风雨沧桑,依然枝叶如盖,葱郁繁茂。院内的项家古井,依然泉水汩汩,甘甜清洌,吸引着游人观赏。项王故里与三台山,一南一北越城相望,幼年时的项羽曾随叔父项梁多次登三台山游玩打猎,在山上留下了习武练剑的足迹和身影。后来,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东起兵攻打秦军,推翻秦王朝,曾途经三台山,在此留下了许多传说,山坡上至今还留下一眼“霸王扳倒井”和“霸王试剑石”、“霸王习武台”等遗迹。项羽率八千子弟江东起兵推翻秦暴政,建立西楚,定都彭城,五年帝业辉煌。一生征战七十多场,从没败过。后来,虽然在楚汉战争中败于刘邦,乌江自刎,但项羽的历史地位勿容置疑。“本纪一篇垂史筆,莫将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在《史记》中已明确的将项羽与刘邦并列写入帝王篇,足以见证项羽的帝王位置。同时,项羽拔山举鼎、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和仁爱豪爽诚厚性格,更是宿迁人的骄傲和自豪,三台山也因有项羽文化遗存而流芳千载。


到了清代,由于中运河的开通,原先的通京大道也从古黄河西岸改到中运河东岸,自宿迁经三台山北上,直通山东、京都。据《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和《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所载: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均曾六次南巡幸临宿迁。他们除了走运河水路,三台山通京大道是必经之路。为此,两位皇帝游览三台山,也就有了更便捷的通道和登山观景的机会。


自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至1707年(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六次南巡幸临宿迁,对宿迁境内的黄河、六塘河、骆马湖亲自深入考察指导,修浚治理,为避黄河180里航运之险,自淮阴县西仲家庄至宿迁窑湾开挖中运河,在漕运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至今大运河仍为宿迁人民的母亲河,在水利和航运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康熙几次与同行朝臣登上三台山远眺骆马湖、古黄河,边赏景边议事,并写诗抒发心中感慨。他在《阅河》一诗中写道:“淮黄疏浚费经营,跋涉三来不惮行。几处堤防勤指划,伫期庄家乐功成。”他看到骆马湖、六塘河两岸一派水乡景象,随口吟道:“半是郊村半水庄,轻风马上晓犹凉。韶光南国不相让,已见沿堤柳色黄。”“宿迁迤逦接桃园,泽国观民鲜保温。侍卫囊金分赐与,惭无暇计子舆论。”康熙心中时时惦记着民众的衣食温饱。康熙在从三台山下的大运河里乘舟返京时,看到宿迁优美景色还专门写了一首《乙卯南巡视河工回跸》:“行遍江南水与山,柳舒花放鸟绵蛮。明朝又入邳徐路,凤阙龙楼计日还。”


康熙在位61年传位于雍正,雍正在位23年,传位于乾隆。乾隆在位60年,自1751年(乾隆十六年)至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三十四年中,他步其祖父康熙的后尘,亦曾六次南巡幸临宿迁,先后五次驻跸宿迁皂河龙王庙、晓店大营、顺河大营和仰化大营。他每到一处喜游山玩水,爱写诗作赋。他在宿迁人的心目中,好像是一位花花公子,其实乾隆不仅爱游山玩水,爱写诗,他治理朝政也是个开明皇帝。康熙和乾隆时代,在历史上被称为“康乾盛世”。


乾隆第一次南巡幸临宿迁,就写下了《入江南境》:“雪霁春郊喜不同,入江南境便韶融。彼疆此界而虽异,图异思艰我总同。便觉民情更亲切,爱咨吏治可明公。翕河汜吏巡防要,名胜休夸点缀工。”当时,宿迁属徐州府,与淮阴皆归江南道。


乾隆曾多次御制诗咏皂河安澜龙王庙,咏六塘河、永济桥和骆马湖,颂扬宿迁。他在《宿迁道中作》一诗中咏道:“观民展义举时巡,泽国非遥路少尘。毕雨箕风从好恶,小廉大法勖臣邻。就瞻一任扶携至,出入何须警跸频。底事初逢如旧识,本吾宵旰系怀人。”表达对民众关怀,心中时时惦记着民生。他在《骆马湖》一诗写道:“济运输天庾,防林安地行。相机资蓄泄,惟谨度亏盈。州渚江乡趣,凫鸥春水情。六塘东达海,切切念民生。”


乾隆在宿迁不仅留下40多首诗作,同时还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


据说有一次,乾隆驻跸宿迁晓店大营,晓店是三台山脚下的一座古镇,距三台山不足两公里。乾隆听说三台山有菩提寺,便去寺内敬香。按说乾隆并非佛教的忠实信徒,为何这样区区小庙也要去敬香呢?其实这里有个缘故。


相传乾隆并非雍正皇帝所生,雍正一生无子,后来娘娘怀孕又生下个公主,雍正心中甚为不悦。恰巧当朝宰相陈林夫人生一男婴,雍正和娘娘定下一计,传旨叫陈宰相夫人把公子送往宫中给娘娘观看。陈宰相明知此事对己不利,但圣命难违,只得叫夫人把公子抱进宫。进宫后,娘娘以公主换了陈夫人之公子,陈夫人回家一见儿子变成女孩,当即禀报宰相说明事情经过,陈宰相劝夫人不要声张,以免杀身之祸。夫人疼儿心切,竟上吊身亡。陈宰相见家破人亡,京城不能久留,便不声不响地云游南方,出家做了和尚。乾隆长大继了皇位,得知自己身世,心中十分思念生身父亲,多次南巡私访,名义上考察民情,实为寻父。因此,乾隆出访每到一地总是遇寺烧香,逢庙拜佛。传说有一次乾隆到皂河龙王庙祭拜,全庙和尚见皇帝都下跪,唯有一个和尚不拜不跪。后来乾隆命住持把庙内和尚集合起来,只有那个和尚未来,派人去喊,那和尚回话说:“八叉不拜君。”“八叉”乃父字。等乾隆悟出这句话的意思时,再找那个和尚,和尚已不知去向。


乾隆祭拜了菩提寺,又游览三台山,山虽不高倒也十分清秀,登山西望是碧波万顷的骆马湖,渔歌阵阵,鸥鸟盘旋;东望是一望无垠的田园,柳绿桃红,阡陌如画;南望是宿迁古城,一派生机盎然,大运河绕城南去,船来舟往,白帆片片。乾隆触景生情,惊叹道:“真佳境也!”遂吟成一首七律《麦》:“盼从冀兖寒迟茁,又见徐淮绿满田。第一江山春好处,十分梅柳色徒传。渐渐他日成藏雉,缕缕于今欲起烟。此是千家饼饵计,羽林驰骑戒纷填。”从此,“第一江山春好处”便成了宿迁的代名词,广为流传。


“三台漫笑弹凡地,从古英雄尽往还”。有人说三台山是福地,是宝地,此话当真。三台山福也;若否,岂能有这多帝王、领袖人物来此一游呢?如今三台山正抖落历史的尘埃,绽出明媚的笑靥。三台山正以她独有的风姿和无穷的魅力,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四海友朋前来游览观光。


3、霸王花


霸王花每年四五月间开放,是三台山一道美丽的风景。三台山上的槐树有本槐和刺槐两种。本槐也称国槐,落叶乔木,枝绿色,荚果肉质,花蕾可作染料,并可提制芦丁,供药用。刺槐俗称洋槐,枝叶间稍有刺,叶花能作牲畜饲料,洋槐花亦能食。洋槐花炒鸡蛋是宿迁特色的一道菜。
提起霸王花,当地还有一个神奇传说。南宋时期,宋将韩世忠、梁红玉为抵抗金兵入侵,在三台山与金兵打仗,屯兵三台山,因出兵突然,军粮一时接济不上,正在危难关头,忽然满山槐花绽放,将士们纷纷摘槐花蒸食充饥,既解决了一时缺粮之荒,又鼓舞了将士们的势气,结果宋军气势大振,一举把金兵赶出千里之外。群众都说这是霸王显灵,庇护宋军打了大胜仗。说起这事,当地群众常常传为美谈,引以为豪。


4、兄弟山


三台山园区内人文景观繁多,山上有两个小山头,名叫“兄弟山”。“弟弟山”名叫锅框山,是唐军埋锅煮饭的遗址;而“哥哥山”名叫鏊子山,是当地百姓给唐军摊煎饼的地方。鏊子山海拔65.5米,相传唐将薛仁贵曾率军扎营在此,命铁匠在三台山北的一座小山头铸造一特大鏊子摊制薄饼,此饼为鲁、豫、苏、皖一带颇为流行的一种煎饼,此山故名“鏊子山”。现在山顶的鏊子即按当时的形状制作,堪称世界第一。相传,如果来客用手抚摸一下,可万事如意,生活无忧无虑。


5、藏军洞


传说三台山的征东道亦是薛仁贵藏军洞。相传,薛仁贵带着东征兵,驻扎在三台山,谋士宋征说:“此山层峦叠嶂,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山林中宜修洞藏兵,待敌来可伏而击之。”于是薛仁贵在三台山山体内开挖数百余丈战道,还设7个分室,可藏兵数千。一日,高丽入侵军到,唐军突然出洞出击,大败盖苏文军。此次战役后,薛仁贵升官进爵,奉命率兵东征,大军曾在宿迁北扎营操练。此处附近尚有点将台、冷饭台。传说点将台是薛仁贵出兵打仗前点将的高台,冷饭台是唐军吃饭的地方,当时供唐军生活用水的水井有72口。


6、白马溪涧


《论语》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具有君子或智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特征。溪涧随山涧曲折流动,时而宽时而窄,清澈灵动,形成完美的生态景观。传说南宋后,白马涧的灵山秀水就庇护当地老百姓度过兵荒马乱的年代。又有传说,小白龙附于韩世忠战马身上,与金兵对阵之时,驮着韩世忠夫妇冲出金兵重围后,白马在此饮水休息。当地百姓为纪念这匹神驹,将此处命名为白马溪涧。


7、山楂糕——山楂林


相传,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以后,那些忠于楚霸王的卫士一时不知项羽下落,有人来到项羽老家下相(今宿迁)打探消息,得知汉军已略城,便在城西北一个村庄住下来。因途中饥饿便采些山楂果充饥,到此还剩下一些,吃罢丢下果核,不料第二年竟长出山楂幼苗,这就是俗说中的山楂果,也称“山里红”。后来,这个被项羽卫士住过的村庄便称为“探楚庄”,从那时候起,探楚庄人便有了种植山楂的习惯。村民把山楂果去核搓成果泥做成糕,用来进贡楚霸王,以寄托思念之情,故山楂糕也称“霸王糕”。


据《宿迁县志》记载,1914年,曾在宿城东大街一家大同茶食店,独创出水晶楂糕,因其色泽微黄透明如水晶而得名。上世纪20年代前后,每年销往国外的水晶楂糕约5万市斤,1927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食品展评中,水晶楂糕获得金奖,从此,宿迁水晶楂糕名声大振。目前,水晶楂糕已经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8、国防园


三台山的国防园教育园,是在宿北大战三台山狙击战的遗址上建立起来的。1946年12月15日开始,华中、山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指挥下,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集中24个团约10.5万的优势兵力,在马陵山麓及附近地区,对敌人发起攻击,经过七天七夜的顽强拼杀,一举全歼国民党整编第69师,重创国民党王牌师——整编11师,开创了解放战争初期全歼国民党整编师的光辉范例。


这次战役成为整个华东战场的转折点,并对全国解放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宿北大战中,马陵山的人民积极支前,先后有41万民工参加转运伤员和供应粮草、弹药的任务。经过七昼夜的浴血奋战,击毙敌师长戴之奇,歼敌二万六千余人,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胜利告捷,陈毅司令员满怀胜利豪情挥笔题词一首:“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9、石英砂故事——白马溪涧


在宿迁井头、晓店、嶂山一带,石英砂储藏丰富。上世纪初1902年,英国商人李德立来到宿迁,在白马溪涧处发现这种石英砂,石英砂又称硅砂可用来生产玻璃,他随即便抢先在白马涧盗购砂矿地200亩,其圈地行为也引起了当地百姓的警觉。


当时,时任安徽盐运史的许鼎霖到宿迁考察,获悉情况后便把硅砂样品寄请比利时专家帮助化验,证实宿迁硅砂含硅成分高达93%至95%,是上等的制作玻璃原料。许鼎霖随即有了在宿迁开办玻璃厂之意,便将想法告诉了好友张謇。


张謇非常赞同,随后,二人便一起到宿迁考察,发现宿迁地处京杭大运河旁,水陆交通便利,并且劳动力众多,于是开始计划收购砂地,建玻璃厂。他们先后赶到上海与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交涉,得到核心的200亩砂矿地,二人共在白马溪涧购砂地6200亩,成立了久安砂地公司,露天开采硅砂,为耀徐玻璃公司提供生产原料。


由于种种原因,耀徐玻璃仅存在了十年便悄然泯灭在历史的长河里。公司停办后,留下的部分工人,利用耀徐玻璃公司散落的小型设备,在宿迁县城内外陆续开办一些小型玻璃厂。这些小玻璃厂为宿迁当地培养了不少玻璃产业工人。建国后,宿迁提出了建设“玻璃城”的口号,大力吸引玻璃生产、玻璃深加工和玻璃贸易等企业入驻兴业。当地许多玻璃工人更是发扬张謇当年创业精神,宿迁民营玻璃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三、衲田文化


1、衲田的由来
“衲田”意为“缀衲百花色,披就福田衣”,“衲”为“缝补,补缀”之意,主要通过山、田、水、石四种方式进行拼接,“田”即为花,花作于田中,有一种巧夺天工的朴素美。衲田,这带有禅意的名字,可谓在地球村独树一帜。当您漫步其中的时候,一种田园的清新之气就会扑面而来。景区汲取南方优雅秀丽、北方粗犷雄浑的田相,南北融合,又形成新的田地肌理,多种形式汇聚,呈海纳百川之态。
“衲田”一词来源于“福田衣”,据《摩柯僧低律》记载,有一次,释迦牟尼住在帝释石窟前,看到一块块,一方方的耕地沟洼分明,田亩整齐,心有所动。他对随侍弟子阿难说,以前诸佛的衣服都是这种一格一格的样子,以后就按照这种田字格的样子来制作僧人的衣服吧。并且说,这种衣服比丘披着就像水田成长禾苗一样,能使僧侣智慧增长,也有利于信徒供养种福。从此以后,这种田字格形式的僧衣就成了僧人法衣的固定款式,人们也把它叫做“福田衣”。


大家看到的这些田块拼贴恰似佛家福田衣,可谓三台山的庇护袈裟,护佑宿迁这一方圣土。福田衣亦称“田相衣”,即“袈裟”,佛家谓积善行可得福报,犹如播种田地,秋获其实,又因袈裟的形制似田亩稻畦,故名。各位来宾游览这块花田福地,不仅可赏花海风光,放松身心,还能聚佛家福气呢!


宿迁本地有这样的风俗,常生病糟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服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长大的孩子,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就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2、虞美人花——衲田花海


虞美人属罂粟科罂粟属,从外形上看,虞美人和罂粟很相似,但实际上区别却非常大。虞美人的全株被毛,果实较小;而罂粟花植物体光滑无毛,果实较大。
关于虞美人花名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之际,“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当年,西楚霸王困于垓下,兵孤粮尽,四面楚歌。虞姬拔剑自刎,鲜血落地,长出了一种像鸡冠花一样的花草。它的花瓣质薄如绫,光洁似绸,花冠轻盈灿若锦霞,无风自动,摇曳多姿,似美人翩翩起舞,引人遐思。人们坚信这是虞姬拔剑自刎时飞溅的鲜血染成的,于是就把这种草称为“虞美人草”,其花称作“虞美人花”。


四、三台山周边区域语言文化


歇后语:


1.谐音类


长虫咬手——双折(舌)头
对窝踹炭——捣煤(倒霉)
癞雕落到青石上——恋石(食)不起
老妈妈和薄泥——尖脚(坚决)到底
十腊月生人——冻(动)手冻(动)脚


2.比喻类


癞蛙趴热鏊子——自在一时是一时
豆腐渣喂驴——白撂
麻袋装石灰——烧包
秤砣打大锣——回交易
砂礓砸癞蛙子——对色了
嘴抹石灰——白说
大头疙瘩点胭脂——俊跟个桃似的
拾麦子打烧饼——尽是利
小豁子妈妈——碎嘴子
癞蛙垫床腿——死撑活挨
骆马湖蛙子——干鼓
秃子头上盘辫子——假绕道子
秃子头上顶筛子——花花丽丽都是天
秃子头上虱子——明摆着


谚语:


1.季节、时令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闺女吃馍头。
七月小枣八月梨,九月柿子乱赶集。
十腊月不冷也打颤,六月心不热也淌汗。
雪雨连连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三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连毛鸭。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七九河冻开。
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走。
九九八十一,毛狗找阴地。
九尽花开寒不来。
三星对门,门口蹲人。
初二三,凉爷(月亮)出来张张番(瞧)。
十五六(月亮、太阳),两头露;十七八,杀只鸭;十八九,坐地守;二十棱登,月出一更。


2.生产、生活
正月十五走北边(祛百病),腰不疼来腿不酸。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芒种忙满坡,夏至无一棵。
去暑萝卜白露菜。
十月不上冻,三麦只管种。
桃养人,杏害人,赖子(李子)树底抬死人。
人小不成人,到大驴驹货。
麻子不多,点子不少。
天黄有雨,人黄有痞。
世上有三狂:学生、猴子、小山羊。
有油无盐,吃死也不甜。
偷牛没逮着,逮着拔橛的。
不会凫水,别怪肚皮挂苲草。


3.其他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
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是个愁。
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
人留后防百老,草留根等来春。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孙做牛马。
新鞋丑三天,新娘子愁三天。


4.麦收农谚
小满三天遍地黄。
小麦发了黄,秀才也下床。
蚕老一时,麦老一晌。
麦老一晌,要争要抢。
黄金铺地,老少弯腰。
三麦下场连夜打,打迟遭雨莫怨天。
一麦抵三秋,抓紧快快收。
芒种忙忙割,夏至无一棵。
收麦谣
镰刀弯弯闪银光,
麦棵弯弯挂穗长;
腰儿弯弯流汗珠,
滴滴汗珠粒粒粮。

电话:0527-84397888  地址:宿迁市湖滨新区三台山大道与新站路交汇处。

Copyright © 苏ICP备15017429号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宿迁三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17429号   历史访问人数:3602292  

关注公众号

扫码在线下单